如何深化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奔向2035·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③
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40个年头,教育对外开放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再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签订教育服务贸易承诺减让表,中国40多年的教育改革开放是一个持续渐进且不断扩大的过程。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指出:“中国正在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化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在基础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国际规则意识等,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中提到的“21世纪必需的技能”。
当前,要推动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在理解和坚守本国教育特色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融合。一方面,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理解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减少文化隔阂与摩擦,增强学生国际素养,使其保有差异化竞争优势。其中,重点是要让学生建立多元对话思维,培养他们与异国文化沟通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理解他们在全球共同体中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这些不仅仅是国际班学生所需要的,更是在对外开放背景下,每一个走向国际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通过中外教育思想和教师同课异构等真正的交流和碰撞,才能比较出中外文化异同。另一方面,推进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在比较、继承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全球化、国际化越是深入,本土化、民族性越是凸显。因此,在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要学会将国际教育和中国教育的精华有机结合。例如:国际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强调满足不同禀赋学生的需求,这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较薄弱的部分。中国的国际教育绝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国外课程,更不能单纯成为国外院校的招生代理。
二是重视公办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要为部分学生开设留学培训班,还要提高学生国际理解素养,包括国际理解力、沟通及交流能力等。因此,要强调发挥公办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例如:北京市海淀区从2012年开始成立基础教育国际化改革实验区,先后在55所学校进行跨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和国际课程方面的探索,实验学校包括初中和小学,课程面对所有学生开放。在2016年课题结项时,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民族认同感、对文化的多样性理解等方面都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责任担当精神明显增强。
三是民办国际学校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民办国际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但往往由于收费高、品牌影响力不强,办学特色不突出,发展活力平平,在招生质量和规模上处于劣势。2013年,教育部出台《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草案规范高中国际班,加强了高中阶段涉外办学的管理工作,停止审批新的公办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公办学校国际班停止扩大招生或转制为民办。在此背景下,一大批高品质民办校逐渐成长,也培养出一批批为国际著名高校认可的高中毕业生,兴起了国际学校的集团化办学趋势。这些民办国际学校大多实施完整的美、英、加课程体系,采用全英文授课,实行小班制、分层式教学,在招生上有部分纳入中考计划内,也有部分是计划外招生;文凭发放以外方高中文凭为主,也有少量学校发放中外双方高中文凭;拥有大量外教,有专业的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升学指导。作为民办学校的投资者、管理者,应坚定信念,把做好真正优质的国际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要发挥民办教育优势,在教育教学、考试、升学指导等方面做得更好,为培养个性化人才做更多探索创新。
四是牢牢把握课程设置这一核心问题。推进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课程设置是核心。广大中小学要将国际通行的课程方向和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相结合,助推本土教学改革,弥补本土教育之短板。如可以选择部分科目,以项目研究的形式开展国际课程比较研究,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经验,深化自身课程与教学。例如: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已经进行了三年的中美基础教育比较课题研究,计划用5—10年建立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课程,让没有出国机会的孩子在国内也能接受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