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亟待扩大“朋友圈” 与全球顶尖车企进行人才竞争
原标题:中国汽车行业亟待扩大“朋友圈”,与全球顶尖车企进行人才竞争
随着汽车行业巨大变革,以及中国持续对外开放,这对中国汽车行业的人才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近日举行的全球汽车人才联合年会期间,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表示,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形势严峻,但仍是一条必经之路,其中既包括技术也包括市场的国际化,为了解决目前的市场困局,中国汽车行业应当跟随对外开放的的步伐,建立起面对全球人才的国际化“朋友圈”。
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形势不断在面临着挑战:一方面来自于本土市场的潜力挖掘层面。中国汽车市场的年销量逐年下降态势,且目前的下降态势仍将持续2~3年甚至更久,而由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也迫使中国车企加快“走出去”扩大市场范围,与全球顶尖车企进行竞争。长城汽车、奇瑞、长安等较早展开海外布;另一方面则来源于目前快速变革的市场形势,近年来汽车市场的不振,导致全球多个主流车企与零部件企业面临着经营层面的困难,包括博世、奥托立夫、舍弗勒及巴斯夫等零部件企业均宣布了5~8%幅度不等的裁员计划,但随着“新四化”的加速,企业又不得不需要更多研发人才,以满足在新技术研发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汽车人才大数据报告》,2017~2018年度,中国汽车工程专业的整体人才吸引指数为1.046,位居行业第三,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缺口达68万人。
此外,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在面临“新四化”为代表的深刻变革之下,也存在人才极度匮乏的痛点。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高旭向第一财经记者指出,中国汽车市场已步入存量时代,消费者的汽车购买行为回归产品本质及产品体验,通过产品、技术、营销等手段创造差异化品牌定位,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是取胜目前市场的重要法宝。
一边是市场并不景气的收益压力,另一边则是消费者又在期待创新型产品,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曾在美国多家车企从事研发工作的北美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副会长董愚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通过扩大拥有海外背景的国际化人才比重,进而通过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助力中国汽车行业国际化与创新化。
“以我曾所在的车企为例,我们部门有473名员工,来自数十个国家,其中包括欧洲、非洲乃至中东等地,这些人一方面拥有者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教育背景,能够在研发与讨论过程中,提供不一样的观点,另外在推出符合海外消费者的产品时,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而回到国内发现,绝大多数主流车企的研发人员中,有留学背景或外籍员工的比重甚至不足一成。”董愚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