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精准长效机制打造完备文艺人才培养体系
“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成果丰硕,入选的文化青年人才身影活跃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朱鹮》等优秀作品之中。 供图:上海歌舞团 制图:冯晓瑜
在今年举办的《“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上,有一处必“打卡”的“网红墙”,那就是唯一一部入选的书法作品《上海支援湖北医务人员英雄榜》。1649名援鄂英雄的名字被一一记录,让观者心生敬畏。作为创作者,青年书法家张丰于去年底入选第二届“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他接受这次挑战,不但有幸以创作致敬抗“疫”英雄,更实现了个人技法和格局的突破。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上海以全国首创的“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培养计划”)为引领,正迎来丰硕成果。首届入选“培养计划”的43名文化青年人才,经由市委宣传部及其所在单位协会制定的“一人一策”方案精准培养,已有80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及国际专业奖项;12人入选国家及上海市人才培养类计划;15人获国家及上海市荣誉称号;他们的身影更活跃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攀登者》等重磅“上海出品”之中。
去年10月第二届“培养计划”启动,又有30位文艺人才入选。这一顶层设计不仅令青年人才受惠成长并在所在院团、机构、领域形成引领示范,还与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一团一策”、高校文教结合工程以及上海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节展赛评形成人才培养的叠加效应,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擦亮“上海文化”金字招牌的生力军。
艺德培养+配套资金+项目推进,形成人才培养精准长效机制
此前,围绕青年人才的培养计划、研修班虽有开展,但鲜少以连续数年为一个周期、打破文化艺术领域、制定专属方案精准培养。在业界专家看来,这契合了文化艺术领域人才成长特点——深耕细作,以服务扶持为底色。 得益于上海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的成功探索,“培养计划”用更精细化的“一人一策”,以德艺双馨为目标全面提升素养,为青年人才的创作、展示和演出提供“一对一”导师辅导、专项资金支持和资源平台,铺设“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立传”精品力作的绿色通道。“培养计划”还打通文艺领域,举办青年文艺家主题沙龙,提供一方拓展视野的交流空间,促成了音乐、美术、戏剧等领域人才的“跨界合作”。
德艺双馨,德为艺先。“培养计划”还通过具体项目扶持的配套资金和“一对一导师”,使青年人得以在专业力量的跟踪指导下,踏实聚焦业务与创作的精进。网络作家血红几天前刚与自己的导师、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扬见了一次。从网络玄幻写作转场现实题材创作,杨扬对他聚焦上海郊区青年农民生活状态的“冷视角”给予肯定,这让他在转型严肃写作的道路上更有动力和方向。
成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传承传播生力军
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中,上海清晰勾勒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重点任务。三年来,一批影视、文学、美术、舞台艺术作品集中问世,人们惊喜地发现,入选“培养计划”的青年文艺家,成为传承传播的生力军。
一部红色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电波”热潮,两位主演朱洁静和王佳俊分别入选第一、第二届“培养计划”;
一场展现海派文化与京韵文化对话的“双城”展览《观海望京——毛冬华水墨作品展》,实现上海中青年艺术家在中国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零的突破;
一部江南昆曲《临川四梦》,在过去三年间,从闯荡国内市场到亮相顶尖海外舞台,其背后离不开黎安、吴双、罗晨雪等两届“培养计划”入选者对国宝级老艺术家口传心授的传承。
亮眼的成绩单不止于此: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自“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出版书籍60余种,其中新作长篇散文《爱——外婆和我》获中国儿童文学最高奖——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吴虎生领衔芭蕾舞剧《简·爱》《哈姆雷特》获颁中国舞蹈界最高奖“荷花奖”;在钢琴家孙颖迪、小提琴家王之炅等青年文艺家合作的海内外名团名家列表上,俄罗斯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指挥大师瓦勒里·捷吉耶夫、英国伦敦交响乐团、英国爱乐乐团赫然在列……可以说,青年人不仅于所在院团、机构的重大项目中表现亮眼,更通过自身艺术锤炼和创想,为上海持续输出更鲜活的优质文艺产品,成为擦亮“上海文化”这张金字招牌的积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