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7-29 20:50 的文章

引才育才留才昆明打造人才“最强磁场”

日前,《云南(昆明)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办法(试行)》印发,进一步明确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机制与职责、申请资格、支持办法,意在提升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运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强化高端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集聚和带动效应。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人才流动的创新载体,这也是昆明近年来人才建设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兴邦富民,人才为要。从加大“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到举办“春城创业荟”“高层次人才昆明行”等活动,再到院士专家工作站,昆明频频放出引才大招,渴望人才强市的诚意和实举屡屡拨动各类人才心弦。

海纳百川聚天下英才

数据显示,2019年,昆明市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66人,引进名校4所、名师66名、名校长4名、优秀退休教师28名,新认定昆明市第七批院士工作站6个,评定市科技创新团队11个,全市持证社工突破1.5万人。

数据诠释着底蕴与活力。成绩的背后,折射出昆明全市上下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借助青蒿素搭建的国际快车通道,昆药集团的优质产品也走出国门,顺利达成昆药“产品走出去”的战略目标。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单纯的“产品走出去”已无法支撑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产能合作正在成为昆药集团海外战略转型升级、另辟蹊径谋发展的新利器。

在昆药集团实施“产业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时,更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药研发人才。因此,曾主持和参与了数个新药研发项目,发表高质量论文数篇,并获多项专利授权的王朋,在2018年8月正式加入了昆药集团。

目前,王朋正在研究治疗肝病和肿瘤的创新药,他希望在未来几年,自己所研究的药品能进行量产,造福世人。同时,他还希望自己能研究更多项目,为云南省医药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随着越来越多像王朋这样的技术“领导者”加盟,昆明在某些领域从“跟跑者”跃升为“并跑者”,甚至是“领跑者”。这是我市加快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全球人才红利的强力注脚。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变为一项项具体有力的措施——昆明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昆就业创业实施办法(试行)》,实行“零门槛”落户,对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紧缺专业的毕业生,每人给予4000~10000元不等的补助;高新区出台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提高服务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专人为落户昆明的企业、人才讲政策、做咨询,安排专人陪同人才办理落地手续,责成专人定期通过电话询问、网络跟踪、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人才需求,以“一对一”“店小二”式服务,满足人才个性化需求。

多措并举育才储才

除了吸引年轻人和高素质人才,昆明同步推进与落户政策相适应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政策,不断优化城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对外,开放引才聚才;对内,多措并举育才储才。特别是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载体,加快培养储备一批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普通人很难想到,在盘龙区青松路一片看似普通的办公楼中,有着一群致力于揭开人类健康长寿“基因密码”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孔庆鹏作为“人类进化与疾病基因组学——健康衰老分子机理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从1999年攻读研究生并留研究所工作至今,已在昆明扎根研究20余年。

今年,孔庆鹏也当之无愧地获得“春城人才”的称号。他说:“我的工作得到昆明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对我而言既是鼓励更是鞭策。我特别希望这项工作能在昆明开花结果,助力昆明打造‘中国健康之城’品牌。”

2018年,昆明市印发《“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和《“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办法》,围绕全市发展战略目标,将用5~10年时间,重点培养一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经营管理、技术技能等领域以及其他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中,昆明将从人才培养激励、专项培养经费、项目经费支持、高层次人才特殊生活补贴等方面给予经费资助,锻造出“引进”与“培养”的强劲双翼,助力昆明经济腾飞。

拴心留人打造好环境

有了人才,关键是要珍惜、要用好。昆明用平台吸引人才,用环境打动人才,用服务温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