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為“一優兩高”戰略提供智力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之道,唯在得人。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是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是我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近年來,青海省科學技術廳以創新人才政策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引領、以科研項目為抓手、以創新平台為載體,堅持聚才育才引才興才,促進人才在實踐中成長,使我省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和提升。我省現有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7814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98萬人,兩院院士3人,省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425人。
發揮科技人才第一資源作用。科技人才是助推“一優兩高”戰略和助力產業發展升級的第一動力。“十三五”以來,科技支撐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完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發展規劃,實現了祁連山江倉礦區示范地植被蓋度達82%-89%,建成了三江源智慧生態畜牧業綜合信息雲平台和草情監測與草畜平衡診斷系統,優選了適合青海生態保護紅線的評價方法,提交了3個生態保護紅線建議方案。在新材料、新能源、鹽湖化工領域不斷取得重要突破,開展了電池級碳酸鋰正極材料、隔膜材料等關鍵技術研究,打通了青海省上下游鋰電產業鏈條﹔建成百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實証基地,突破了48對棒還原爐核心設備設計難題,建成國際首條高品質多晶硅萬噸級生產線,余熱利用率由48%提升至83.85%﹔建成年產5000噸無水氯化鋰、1000噸金屬鋰產業化示范線,金屬鋰產能全國第一。在生態畜牧業、特色農業方面不斷創新,實施天地一體化動態監測,有效提高草場單位面積載畜量22%∼38%,牧草產量增加22%∼43%﹔特早熟雜交油菜、馬鈴薯、青稞等特色農作物示范面積已達44666.7公頃。選育出5個燕麥新品系,育成6個新品種。初步構建了“專家+科技特派員+農戶”三位一體的青海省農村信息化主動服務模式。按照“1+3”精准扶貧信息化服務模式,為扶貧攻堅提供技術支撐,每年組織約1000名科技人員活躍在農牧業生產一線開展科技服務。
高端科技人才不斷集聚。以“人才+項目+平台”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重大專項、重點研發、基礎研究等計劃支持,培養凝聚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團隊。實施科技人才專項資助計劃——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十三五”以來,資助高層次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344人、創新團隊8個,資助經費9703萬元,培養各類人才2800余人。瞄准重大戰略需求,依托國家和省級創新平台培養人才,形成科技領軍和技術研發人才高地。現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1個,建成聯合實驗室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66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1個、產業創新戰略聯盟8個、科技企業孵化器15家(國家級6家)、省級眾創空間48家(國家備案15家),17家星創天地。
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圍繞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不斷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強化頂層設計。近年來,為優化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科研自主權,出台了《關於完善省級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政策的實施意見》《青海省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實施意見》《青海省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二十條(暫行)》等措施﹔為樹立正確的人才評價使用導向,出台了《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實施方案》。為增強科技成果轉化動力,規范科研誠信管理,進一步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造活力,近期出台了《青海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青海省關於優化科技創新體系提升科技創新供給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青海省省級科技計劃科研誠信管理辦法》。
智力引進助力創新發展。加強國內外科技合作交流,柔性引進人才為我所用。國內不斷深化部省會商、科技援青機制和省院合作,組織推薦“西部之光”項目、實施科技合作項目和柴達木鹽湖化工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等。加大國外相關領域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建設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2個,國家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廣基地3個。“十三五”以來,共實施國家和省級外國專家項目222個,資助經費4888萬元,引進各類人才1571人次。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