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7-15 17:39 的文章

瀘州市龍馬潭區:“筑巢引鳳+固巢養鳳”雙向人才戰略,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成都7月14日電 近年來,瀘州市龍馬潭區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人才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市人才工作決策部署,深挖優勢、突破創新,圍繞環境營造、陣地建設、平台打造、優質服務等方面,著力在人才“引、育、留、用”上狠下功夫,多元破解人才工作難題,採用“筑巢引鳳+固巢養鳳”雙向人才戰略,加快打造西南地區人才高地,助推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勤練內功,著力夯實“筑巢引鳳”優勢基礎

筑“優”政治引領,堅持黨管人才理念。樹立並完善黨管人才工作的格局,充分發揮黨的聚才優勢效應。堅持把人才工作納入“三重一大”上區委常委會研究議定事項﹔建立黨政“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將其納入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工作述職專項內容﹔建立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定期召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總結提升、研究施策﹔注重政治引領和吸納,調動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及“兩代表一委員”等力量,當好招才引智“紅娘”﹔適時調整完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運行機制,調優配強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充分發揮黨引領人才工作的政治優勢。

筑“牢”頂層設計,優化完善政策機制。堅持精心施策,出台並完善系列人才保障政策、措施和機制。精心編制五年人才發展規劃、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出台“龍馬英才”新政、自貿區集聚高層次人才十二條措施和急需緊缺人才“十條措施”等系列人才工作政策﹔建立完善領導聯系優秀人才制度、“龍馬英才”評選制度等10余項人才工作制度﹔強化資金保障,每年投入2000萬元左右的人才發展基金﹔建立專家人才庫,開展專家決策咨詢,發揮新型智庫作用,引導優秀人才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打造“3+N鄉村振興人才服務團”,借智聚力助推產業振興和基層治理﹔選拔“特聘村主任”到村任職,出台《激勵特聘“村主任”十條措施》﹔在瀘州率先成立區、鎮、村“三級”鄉村振興鄉賢聯誼會,吸納鄉賢人才1000余人參與鄉村振興工作﹔逐步探索成渝兩地人才協同發展合作機制,持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筑“強”軟件硬件,打造四宜環境高地。充分挖掘龍馬潭在川南“區位、交通、資源、產業、營商環境”等基礎優勢,提升城市軟、硬件設施,推進現代化城市建設。主動對接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商、宜游“四宜”城市環境高地,努力提升城市吸納英才的魅力﹔建成全省首家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開展“線上”“線下”人力資源和招才引智服務,引進人力資源企業24家,招工引才近2萬人,產值達2.6億元﹔不斷構建良好的人居和營商環境,依托自貿區制度創新優勢全力推進改革創新,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為外來人才施展才華和干事創業提供良好的市場化、法治化環境氛圍。

2017年來,全區累計引進本科或中級職稱以上人才2000余人,現有本科或中級以上職稱人才5.6萬人,其中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博士30余人,正高級以上人才(含柔性引才)80余人。

外樹形象,努力彰顯“固巢養鳳”顯性優勢

固“牢”平台設施,創設人才發展空間。最大限度施惠於才,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良性人才生態環境。打造高端決策咨詢平台,組建自貿區決策咨詢委員會,開展課題研究和制度創新,形成創新成果160余項﹔開展校地合作,建成川南醫學轉化院、四川大學瀘州產業技術研究院、西南財經大學瀘州自貿區研究院,開展柔性引才和項目研究,實現產值20余億元﹔打造產業創新平台,建成人才創新和科研平台10余個﹔建成全省領先綜合性人才服務平台--中國酒城國際人才港,囊括人才服務咨詢、科研交流、就業培訓、活動服務等多項載體功能﹔搭建人才交流對話平台,跨國籍、跨區域、跨行業開展各類人才交流、推介活動,累計承辦人才類會議、活動近300場次,受理政策咨詢、開展就業創業培訓累計收益群體3000余人次,接待省市領導視察調研、外國人才訪問、鄰裡市縣考察累計100余人次。

固“深”人文關懷,提供優質貼心服務。開展貼心、溫馨的人才服務,營造家庭般溫暖和歸屬,最大限度表達地方愛才留才誠意。開展多元化的貼心服務,探索建立高端人才服務體系,制定服務高層次人才三十條措施和配套政策,實現人才出入境、子女入學、戶籍落地、家屬就業、醫療保障等15項服務全覆蓋﹔優化服務舉措,在高端人才之家,開展線上、線下“雙線”服務﹔修建人才公寓400余間(套)﹔區領導親自挂帥,前往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開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活動,定期、不定期走訪慰問高端人才及家屬﹔開通人才服務綠色通道,建立區領導和區級部門“一對一”聯系服務優秀人才制度﹔定期為人才開展送健康服務活動。貼心服務讓各類高端人才自願留居並續約合同,長年來人才流失率低於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