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7-15 10:32 的文章

筑牢人才家園提升海東魅力

  黨的十九大以來,海東市按照省委“育才、養才、用才”的總體要求,以省級“昆侖英才”行動計劃和市級“黃金谷地”建設計劃為抓手,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人才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走出了一條具有海東特色的人才發展之路,推動了省委“一優兩高”戰略在海東市落地生根。

  招才引智,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圍繞海東“城市崛起”“鄉村振興”的戰略需求,引進了一批中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和團隊。2016年至今,引進培養的26名人才和1個團隊獲青海省財政支持經費995萬元,市級配套資金197.5萬元。支持鼓勵企事業單位從青海省內外引進高端人才團隊,互助縣人民醫院從北京宣武醫院引進心血管專家吉訓明團隊7人,建立心血管科、神經內科兩個省級重點專科﹔平安區富硒委引進中國農業大學富硒產業教授郭岩彬等3名人才團隊,為富硒產業發展把診問脈。針對生態環保、城市規劃等專業人才緊缺的實際,引進專業技術人才191名。以東西部扶貧協作為平台,聚焦全市重點項目發展需求,通過“項目+人才”方式,柔性引進文化、旅游、農業等領域人才14名。

  筑巢引鳳,搭建用才育才平台。通過資源整合、功能提升和體制創新,發展科技園、培植企業孵化器、建立科研站所等,為人才作用發揮創造條件。持續打造“平安柳灣人才小鎮”,現有1000平方米眾創空間,3萬平方米孵化器大樓,10萬平方米產業加速器廠房,專家公寓9棟、人才公寓180間,入駐科技型企業350家,引進各類人才700人,已成為海東高端人才集聚地、創新創業先行區、高新產業主陣地。協調各方搭建人才作用發揮平台,建設院士工作站3家、專家工作站3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4家、授權專利183項。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建立眾創空間7個、星創天地4個,有效推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因地制宜,拓展人才作用發揮路徑。圍繞精准脫貧、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建成旅游人才、現代農業專業技術人才、拉面經營管理人才等7個人才實訓基地,各基地已累計開展培訓220余場次,培訓2.4萬余人次。組織市內企業和科研單位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10余所高校合作,通過建立見習基地、實踐基地、科研基地等,直接、間接培養各類人才1200多人。結合海東特色產業,在國內雙一流院校開展了拉面經營管理、旅游經營管理、高原特色農牧業人才等8個班次的“訂單式”培訓班,培訓人員330余名,突出了培訓的精准和定向。實行“高校教授+企業家”的“雙導師”制度,從行業專家、科技專家、高校專家及政府部門等選聘22名創業導師,對創業者進行業務引導、培訓、幫扶,提高創新創業項目的成功率。在有條件的企業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現有化隆嘎雅、循化崗拉唐卡等6個工作室。引導企業加大人才發展投入,支持“河湟刺繡”非遺保護及開發利用等8個創新創業團隊和12家企業打造完整的事業生態鏈。建立中國青稞酒研究院、青海比亞迪第二研發事業部等4個工作站室,以開放式、網絡化、集聚化的運作模式吸引各類人才加盟。

  優化服務,營造愛才留才環境。重視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建設,加強頂層設計與制度供給,先后制定出台《海東市人才“黃金谷地”建設計劃》《海東市人才引進辦法》《海東市柔性引才引智實施辦法》等政策,以20余項優惠政策和獎補措施為保障,構建了全領域廣覆蓋的人才引、育、留、用網絡。持續加大人才經費投入,近三年來,省市財政累計撥付人才專項經費3200萬元,累計發放人才生活補助1320萬元。通過開展“海東市優秀人才”評選活動,大力表彰宣傳業績突出的各類人才典型14名。加強人才公寓建設,各縣區建立人才公寓200余套。


(責編:劉沛然、楊陽)

人民日報客戶端下載手機人民網人民視頻客戶端下載人民智雲客戶端下載領導留言板客戶端下載人民智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