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6-22 23:42 的文章

兴化市“乡土人才+”模式 “加料”助推乡村振兴

板桥故里、水浒摇篮

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市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

拥有1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古城兴化,历史悠久,境内阡陌纵横,水波涟漪,垛上花开,不仅风景如画,更是人杰地灵,自南宋咸淳至清末光绪,有262人中举,全国罕见。自然禀赋与历史传承催生出了一个个独特的乡土产业,同时,也滋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乡土人才。

  新时代有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土人才既是受益者,更是推动者,但乡土人才研发创新和经营管理能力普遍偏低的问题,制约了乡土人才发挥“三带两助”作用。为了放大乡土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兴化市注重发挥人口众多、人文荟萃的优势,实施“乡土人才+”工程,为乡土人才精准匹配文创、科研、经营等各类创新资源,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成人才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乡土人才+文创”——带领技艺传承

  制定《乡土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办法》,把生产能手、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作为“板桥英才计划”的重要内容,每年组织乡土人才技艺技能竞赛展演活动10多场,在泰州市率先选拔了2340名乡土人才,67人入选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挖掘了一批具有技能绝活的优秀乡土人才。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扶持办法》,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技艺、传承文化。

兴化市“乡土人才+”模式  “加料”助推乡村振兴

  实施乡土人才“名师带徒”工程,打造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和大师工作室21个,吸纳专家同行、文创人才、青年人才进入工作室,推动乡土人才创新技能、传承技艺。举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引导文创人才、大学生与能工巧匠合作,发放项目奖励和产品补贴,帮助乡土人才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将乡土人才的创造成果更好地推向市场。

  兴化市近年来入选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12项,匾额、锡器、垛田农民画等本土传统技艺传承队伍不断壮大、技能产品不断创新,乡土人才的技能手艺焕发出勃勃生机。

  “乡土人才+科研”——带强产业发展

  与扬州大学共建全省首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开展乡村产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为乡土人才提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服务,提高农产品经济附加值。依托乡村振兴研究院组织乡土人才技能培训近3000人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72个,为乡土人才打造家门口的“技能学堂”。

兴化市“乡土人才+”模式  “加料”助推乡村振兴

兴化市“乡土人才+”模式  “加料”助推乡村振兴

  组织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大调查,走访调研兴化市乡土人才,摸排乡村产业发展关键紧缺人才技术需求4300多项。举办“乡村振兴科技人才对接会”,开展乡土人才高校行、专家教授乡村行活动,组织专家教授与特色产业村进行“一村一品”结对。

  大力推动乡土人才与科研人才精准对接,对合作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已达成合作协议116项,引进的上海海洋大学专家团队,与兴化市乡土人才共同实施智慧渔业生态示范区项目,有效解决了水产养殖污染之痛,擦亮兴化“中国河蟹之乡”招牌。

  “乡土人才+经营”——带动群众致富

  2019年,兴化市出台“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系统化推进产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乡土文化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五支乡土人才队伍建设。

兴化市“乡土人才+”模式  “加料”助推乡村振兴

兴化市“乡土人才+”模式  “加料”助推乡村振兴

  制定涉农新业态运营项目扶持奖励办法,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运营乡村新兴业态,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探索“支部+合作社”模式,通过党员乡土人才带动、农村党组织推广、农民合作社经营的方式,促进乡土人才带领致富,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为乡土人才提供创业补助、贷款贴息等精准支持,近年来扶持乡土人才创业致富4.7万人,给予扶持奖励748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