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風沐鄉野齊心建家園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靖曉燕 劉蘇頡 申雲帆 尚宇杰
“我是小小螢火虫,志願服務為群眾,我為人人人為我,風雨無阻向前沖。”在龍裡縣谷腳鎮觀音村鄉村大舞台上,布依族漢子用山歌唱出了志願服務者的心聲。
腳下的土地曾經是村民栽菜種地的自留地,后來由村民主動捐出,村民自願投工投勞,現在變成了村子裡的公共廣場。
一顆公心為家鄉,熱情奉獻為他人。在龍裡縣谷腳鎮觀音村,這樣的事跡不勝枚舉。
自2018年龍裡縣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以來,觀音村通過保障好公業、實施好產業、經營好家業,以選樹榜樣促文明,圍繞三業抓實踐,文明實踐花開滿園。
每天清晨,觀音村早早地從野生菌市場交易的喧囂聲中蘇醒過來。這裡是龍裡縣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場,村民們提著在山上新採摘的野生菌來到市場,等待著貴陽等周邊地區的買主。
和往常一樣,楊玉芝吃過早飯就來到市場。她拿著掃帚和垃圾鏟四處轉悠,看見一星半點兒的垃圾就連忙清掃,有車輛來就立即跑去引導停車。
楊玉芝是龍裡縣觀音村益生“菌”志願服務隊的成員之一,不拿工資一干就是近3年。
該志願隊隊長王振麗告訴記者,益生“菌”志願服務隊主要是管理野生菌的市場秩序和衛生服務,宣傳野生菌識別技巧、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等,旨在保護商家和顧客的利益,加強村民生態環保理念。目前有成員11人,都是村民們自願加入。
有了這支益生“菌”志願服務隊,野生菌市場從最初的臟、亂、雜變成了整潔規范的標准化市場,逐漸盛名在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商前來“搶鮮”。
6月19日,塘坊寨的一家農家樂小院內,一場名為“吃在農家半月談”的例行座談會進行著。全村12家農家樂業主聚在一起,在橋頭堡志願服務隊的安排組織下,討論著農家樂的經營之道。
近幾年,隨著觀音村野生菌市場聲名鵲起,游客希望就地吃到鮮美野菌。於是,觀音村農家樂應時而生,目前開張了12家,成為了周邊市民“一日游”的好去處。
隨著村裡餐飲業逐步發展,也產生新問題。觀音村成立了橋頭堡志願服務隊,以黨支部為主體,由村支兩委帶頭,為全村產業發展排憂解難。
“吃在農家半月談”就是志願服務活動之一,針對農家樂存在的問題和遇到的難題,組織學習交流活動,每半月召開一次,每次均有不同主題,以此來加強農家樂管理,壯大村內餐飲產業。目前,已開展一年半。
每年1至2月,無菌可採。為了彌補市場空缺,2019年5月開始,觀音村嘗試林下冬菇種植,村支書趙文林自願拿出自家的20畝地開展試驗,志願者作為義務管理者參與產業經營,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形式,讓貧困戶享受70%的分紅,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目前,市場前景良好,干冬菇市場價在每斤200元左右。
觀音村是紅軍長征在貴州的途經地之一,至今都保留了紅軍戰斗遺址,是黔南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在這裡,紅色故事源遠流長,紅色文化深入人心。當地組建了紅色觀音志願服務隊,由退伍軍人擔任志願者,為游客提供志願講解服務。
村民王勇是服務隊的一員。他說:“我從小就聽爺爺講紅軍經過的故事,在心裡埋下了當一名軍人的夢想。現在我是退伍軍人,同樣要發揮軍人作風,傳承紅軍精神,把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三支志願服務隊身體力行,讓新時代的文明之風吹遍這個布依村寨的每個角落。
位於觀音村中心的塘坊寨是一個農民新村,村居錯落有致,白牆黑瓦,分外靈秀。
引人注目的是,幾乎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貼著一塊“文明家庭”“誠信家庭”等字樣的榮譽牌,有的家門口還挂著“谷腳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志願之星”的三角錦旗。
“這都是我們召開群眾會選出來的榜樣,有孝老敬親家庭、衛生家庭、文明家庭等6類模范家庭,每季度評一次。”觀音村副支書王振麗說,選樹榜樣是為了帶動更多群眾自覺接受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影響,在“三業”(公業、產業、家業)發展、移風易俗、思想覺悟等方面不斷提升改進。
王振麗家是最早一批“文明家庭”。她獨立自信、勤勞能干、熱心助人,成為谷腳鎮遠近聞名的“名人”,是公認的“好鄰裡、好母親、好兒媳”。她告訴記者,以前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兒子學業不順,全家人生活困苦。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王振麗始終相信,勤勞是致富的必經之路。於是,她鼓勵丈夫干事業,引導兒子學技能。如今,一家人日子紅紅火火,不僅開了一家勞務公司,還干起了挖掘機外包生意,令大家刮目相看。
趙龍江一家是觀音村的“衛生家庭”。一直以來,鄉村人居環境在不少地方都是“老大難”問題,尤其是公共區域的衛生很少有人主動去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