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推动农林教育特色发展 创新培养
新时代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如何更好地培养新时代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现代农林人才?北京林业大学主动应变、多措并举,创新和深化高层次农林人才培养机制,推动现代农林教育特色发展路径,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展现了强基教育下的现代农林教育后劲和实力。
以培养卓越的农林新才为目标,北京林业大学综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从2016年开始把该校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林业工程学科作为试点,首次执行大类招生政策,旨在拓展视野、厚植基础,提供学生专业选择权。大类招生是指高等院校将同院系或同学科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进行招生,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2016年被录取为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林业工程类”的新生,在一年时间里不仅进行了宽口径的基础课学习,而且对学院所设置的各个专业进行深入了解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一年来的学习表现,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培养。
按照北京林业大学培养卓越农林新才为目标的教学任务,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林产化工系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多措并举、多方参与、多重保障,努力探索实施创新型农林人才成长导航图。一是教授当班主任,带学生全面做好规划。在大学生活中,班主任离学生最近,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导师制培养。为推进人才培养从同构化向多样化转变,林产化学系采用“本科生导师制”,给每一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分类培养,个人化辅导。本科学生的导师在引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同时,用自己的人生阅历规划学生的未来道路。三是开设针对本科生的“青年论坛”。与研究生的论坛不同的是,青年论坛针对本科生学习、生活、成长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与思想困扰,邀请校外内专家学者、本行业企事业高管、技术人员以及高年级研究生等,与本科生面对面交流,通过全程互动促进本科生成长成才。四是全过程育人,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学习,让农林教育走出教室,深入相关企业,有效衔接第一、二课堂同向育人。
据介绍,该校林产化工系专门选派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宋国勇教授担任首批实行大类招生的林产化工专业16-1班的班主任。宋教授不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结合自己在新加坡、美国及日本留学及工作的丰富经历,以及自己开展教学科研的实践与思考,向同学们介绍全球农林领域的机遇与挑战,鼓励同学们要立足农林领域,勇于探索学习和挑战未知的科研精神,而且用持之以恒的引导和言传身教下,把该班打造成了一个有着优良学风、良好班风的优秀班级,全班学生不仅树立了准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培养了良好的家国情怀。27名本科毕业生中,21人继续在农林院校或研究机构读研或赴海外深造,其中17人考取国内硕士研究生,4人被海外知名大学录取。全班37人次获得各级各类奖学金,24人次在个级别专业比赛竞赛中获得荣誉,20人次主持或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有10名同学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CI或者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另外,全班50%的学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或成为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全班学生还积极参加校内校外各种社会公益志愿活动,其中16人次作为志愿者分别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全国两会、中非国际论坛、国庆阅兵游行、北京马拉松等重大活动,多人获得活动的各种荣誉和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