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深圳北大附周恩芝:培养面向未来的国际化

看点
她被称为“教育界的董明珠” 。曾将长春48中从“薄弱校”改造成信息化强校,又助推武汉为明实现学生人数从0到5000的跨越,更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明雁文化”。2019年,调任为明学校深圳学区总校长、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校长后,更以“创造教育”“铁牛精神”为内核,催开校园百花齐放,在创办先行示范的国际化中国名校之路上高歌猛进。
周恩芝, 这位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全国知名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无论是在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以前瞻意识和创新精神引领教育改革潮流。今虽年逾六旬,仍激情洋溢,初心不改。那么,她究竟有何独特的教育思想?如何在深圳“双区驱动”的国家战略加持下带领学校迎接未来国际化的挑战?小编有幸对其进行独家专访,与读者分享她的办学经验和育人理念。

积淀:教育国际化,让孩子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您认为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作为一所有着20年办学经验的老牌民办学校,她在教育国际化方面所积淀形成的特色是什么?
周恩芝: 作为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国际高中于一体的12年一贯制学校,作为深圳市最早的教育国际化试点学校和深圳市教育系统对外开放交流、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20年来,我们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积淀了很大的优势。这个话题,我们是最有说服力的!


第一,无处不在的“双语”文化。 在教学中,我们立足于中小学的学科、英语双重课程标准,整合教学内容和英语语言的学习,创造性开发校本教材,通过双师(中教和外教)课堂,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国际语言。在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分级阅读活动,例如,指定适合的英语原版电影,让学生在学校语音室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会话交流;“云朗读”是孩子和家长们最喜欢的配音活动,生动的配音作品经常出现在家长的朋友圈;《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精彩的“英语课本剧”轮番上演,流利的英语脱口而出,寓教于乐,精彩纷呈。
第二,促进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 我们和其他学校国际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我们有个教学案例:给孩子们眼前放两个苹果,启发学生从能想的关键词开始,到影响苹果更甜的气候、光照等因素,进而到环保意识;接着从种植过程提到劳动教育;再进一步拓展,苹果的面积、周长等数学知识;最后通过苹果皮做画,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制作能力,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次疫情当中,我们高中部下发了十几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涉及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等,还需查阅大量资料、收集整理信息、研究成果展示等等。通过这些,培养孩子们的思维,提升他们自信力、表现力、批判能力等。
另外就是大量的阅读。学校定期举办“校长有约读书分享会”,我与孩子们的分享过程,正是思想碰撞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思维转变的过程。我们还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品读经典,传承文化,做最美阅读人。

第三,开阔国际视野的研学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体会真正的外国文化,开阔国际视野,更好地融入世界,我们每年开展常规项目——“海外研学”活动。如:“小五微留学项目”就是小学部五年级几十名学生参加历时五个月的加拿大微留学项目。在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同学们除了提升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还学习了加拿大的历史、地理、科学、数学、手工、体育等课程。这些活动拓宽了孩子的国际视野,丰富了孩子的人生阅历,培养了孩子的个性以及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理念和思维习惯,训练了独立的生存能力、合作能力。这些活动也受到学生家长的高度赞誉。
第四,助力个性飞扬的多彩社团。 学校对学生的“软实力 ”也很看重。学校为学生搭建了以社团为载体的自主发展平台,拥有京剧、文学、舞狮、攀岩、创客、航拍、校园电视台、交响乐团、高尔夫、马术、帆船、击剑等300多个学生社团。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其人文、科学、艺体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积淀,培养了其终身的学习力、多元的竞争力、卓越的领导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