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6-09 11:02 的文章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好创新服务平台 助力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好创新服务平台 助力

校企合作技术研发服务项目合作签约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好创新服务平台 助力

全面推进高水平高职学院建设

这几天,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侯延升博士十分高兴。经过学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牵线联姻”,由他领衔研发的“折叠显示器用柔性玻璃转化项目”在山东省曜晖集团落地转化,将于今年6月建成国内首条超薄柔性玻璃生产线,具备30万平方米0.07毫米厚度柔性玻璃的年产能,可广泛用于电子信息、精密仪器、智能制造领域的曲面显示器和折叠电子显示设备等系列,填补了国内超薄柔性玻璃生产技术的空白,解决了信息显示产业的“卡脖子”问题。

这种超薄柔性玻璃产品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其厚度仅为0.07毫米、弯曲半径低于2毫米,可卷曲、可折叠且非常柔韧,是下一代5G通信设备折叠显示屏的关键核心材料。“这次实现量产,将有助于打破韩日美等国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战略意义。”侯延升博士介绍道。

该项目还荣获2019年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是咸阳市科技部门科研计划支持项目和校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支持项目,已申请专利6项。也正是这些诸多“硬实力”,才让曜晖集团向学校抛来了“橄榄枝”,完成了项目成果转化的关键一步。

作为全国“双高计划”A档校之一,即将迎来70华诞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因装备制造业而生、依装备制造业而立、随装备制造业而强,始终立足服务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了适应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链延伸需求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体系。通过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和协作平台,巩固了教育链、人才链、资源链和创新链的完整闭环,开启了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上的“陕工模式”,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速度建设国际水平高职学院提供资源支持、实践经验和示范借鉴。

“设计”变“活计”

打通研用“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扭牢“研学用协同创新”的“牛鼻子”,全面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通过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兄弟院校融通协进,打造具有“陕工特色”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激发了科研人才创新活力,为科技成果转化“铺路搭桥”,有效推进了产学研用合作协同创新,促进高职科研创新迈上新台阶、发展迈上新高度、转化再有新突破。

在制度设计上,学校先后修订完善了《教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教科研工作量积分办法》《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管理办法》《专利管理暂行办法》等,持续推进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极大提升了教职工主动投身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仅2019年,全校共立项各级各类项目168项、结题88项,获国家教育部门项目1项、政府部门项目24项,项目立项数量同比增长42.1%。

在项目转化上,学校积极主动将成果与企业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先后完成了生物医用接骨板(钉)、某型飞机发动机叶片、某型导弹飞行器的小试和中试任务,解决了3D打印用钛铝合金棒材的均匀化工艺问题;与上海宝世威和浙江精工钢构等企业合作开展管道内防腐涂层的工艺研究,解决了制约企业的技术难题;为西仪公司焊接加工的波纹管,使用寿命从3年提高到6年;为中车集团开发的高铁用电阻器,采用新工艺解决了焊接接头易断裂的问题,并广泛用于我国高铁电气控制系统;为“两联一包”的安康市汉滨区香山村设计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成功与国家电网并网,装机总量11千瓦,全年发电约1万度。

在社会服务上,学校联合企业、职业院校等,广泛开展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技能鉴定,累计培训教师3229人、完成技能鉴定39322人次,承担省市级政府部门横向纵向科研项目133项,荣获省市级政府部门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获国家授权专利378项。

“融入”到“融合”

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依托深厚的办学积淀和资源优势,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出击、先行先试,以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改、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等为契机,对接行业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主动融入“制造强国”和“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出“双主体四递进”的技能培养新路径,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无缝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