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6-09 09:44 的文章

以专业价值观和人文情怀培养新一代社会工作人才

原标题:培养新一代社会工作人才

【教育透视】

编者按: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社会应对非常状态的应急能力受到全面考验,也给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带来新的思考、提出新的要求。完善重大卫生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建设问题成为广受关注的新热点,提高城乡社区精治共治法治水平成为社会各界的新共识,而落实这些思考和改进,无疑需要强大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那么,如何培养当前实践中需要的、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成为教育领域的重大命题。为此,我们今天刊发此版,希望对此问题给予提醒和交流。

在这次疫情中,以社区工作者为代表的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治理人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疫情防控和疫期社会治理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次疫情,促使各方面共同思考如何加强我国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同时也为各高校如何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提供了新的视角。笔者认为,在扩大以社区社工为主体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规模的同时,应着力加强研究重大疫情等社会公共危机对社工人才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并以疫情防控常态化为契机,创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着眼于培养平(常)战(时)都适用、以应用型、本土化为特色的新一代社会工作人才。

1.创新办学机制,产业行业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国社工学历教育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现有106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科专业,340多所高校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1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教育,全国范围内共有17个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点,每年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近4万名。现阶段,社工人才学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培养规模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还不能满足社会治理需要。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委员会成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已近450万人,但接受过社工专业高等教育的人员只占3%左右;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院校培养时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目标与产业行业发展、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应用能力不强。在这次疫情防控中,这一问题进一步显现,应对战时状况的能力成为社工专业毕业生的一大短板。

培养新一代应用型社工人才,首先应立足于我国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实际需要,特别是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市场需求,建立与产业行业深度互动、深度共建、深度融合的新型产教关系,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零距离”。近年来,一些学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探索。如北京城市学院与北京市社会工作相关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组织共同成立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政产学研用联盟”,通过联盟搭平台,以平台为纽带,整合资源,紧密围绕首都城市社会治理需要,从招生复试到就业发展等各个环节,各方协同创新,全程闭环合作,实现无缝对接,产教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获得了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而且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事业发展快,入选“北京最美社工”“十佳社会服务品牌”的校友不断涌现。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产教融合做实:一是联合开办专业,产学各方共同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商定发展规划与招生计划,产方为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二是联合进行培养。产学各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招生,来自产业的专家全程参与教学培养工作,通过开发课程、授课及教材编写等环节,参与新生入学至毕业论文答辩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实现深度联合培养。三是联合建设实训基地。高水平实训基地不仅是生产、工作真实环境,而且还应具有教育指导功能。产学双方可以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共建实训基地,有效地解决传统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以及应用能力虚化问题。

2.创新培养理念,专业价值观和人文情怀同频共振

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社工人才,应从“宏观视角、直面问题”出发,积极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通过学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设各类讲座等形式,围绕社会工作实务前沿理论、国际热点等主题,帮助学生对社工专业的现状与发展有更加全面、立体、宏观的把握。

教师专业视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视角和胸怀情怀,而视野窄是多数高校社工专业存在的短板。高校应为教师搭建与兄弟院校社工同行交流的平台,组织教研团队到社工机构、高校和境外实地交流,并了解不同城市社会工作发展的特点与差异,感受经济与社会发展差别对社工的影响,加深对社工人才“本土化”培养目标的认识和思考,以本土实践滋养学生的本土意识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