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5-31 09:11 的文章

大变局时代区域创新发展如何抓紧海归人才

促进海归发展的政策需求.jpg

海归户籍地、现居住地和期望工作地大数据对比.jpg

人才是第一资源。区域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当区域创新发展与全球化发展相呼应,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凸显出来。由于语言文化、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及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海归人才相较于外籍人才,仍然是较为容易获取的具有国际化属性的人才资源。因此,在一线城市和部分新一线城市的人才竞争中,吸引海归人才的政策逐渐从一揽子人才政策中独立出来,成为人才引进政策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此同时,吸引海归人才的政策和举措也对当地国际化环境的发展与完善起到推动作用,海归人才引进与国际化环境建设形成的良性循环,使得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持续提升。

海归选择发展城市呈现集聚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事业得到稳步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回国发展也已成为出国留学人员毕业或完成实习、短期就业后的主要选择。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8年底,出国留学人员中已有432.32万人在海外完成学业,其中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

海归群体在不断扩大,但从其选择回归的城市分布来看,仍然集中于东部和东南沿海相对发达省市,更青睐于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本质性变化,集聚性发展的态势显著。在由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海归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受访海归居住的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北京(占比21%)、上海(占比11%)、成都(占比7%)、深圳(占比5%)和广州(占比5%)。

结合海归就业大数据来看,这种集聚性发展的情况更加明显,且集聚趋势仍有进一步增强的可能。海归调查报告对海归户籍地、现居住地和期望工作地三个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户籍地为北京、上海、深圳的海归占比较高,分别为9.91%、6.27%和4.55%;现居住地为北京、上海、深圳的海归占比分别为19.67%、13.06%和7.24%,这意味着这三座一线城市分别吸引了9.76%、6.79%和2.69%的海归增量,而这些增量均来自其他户籍城市;从海归期望工作地来看,还将有2.98%和2.82%的海归增量计划去往北京和上海两地工作,其对于海归的吸引力进一步显现。

事实上,海归对于城市选择的原因具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海归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经济发展快”“国际化程度高”和“具有多元文化,包容性强”继续成为城市吸引受访海归最重要的三个因素,选择比例分别为55%、43%和38%,与2018年相比无明显变化。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海归选择发展城市并未发生较大变化。但随着我国城市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海归可选择的城市越来越多,包括以杭州、苏州、成都和西安等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家乡”对于受访海归的吸引力显著提升,选择占比从2018年的9%提升至2019年的30%,增长了21个百分点,为其他城市吸引海归“回家”释放了良好的信号。

从就业岗位的供需关系来看,城市发展中对于海归岗位的特殊供给也成为吸引海归人才落地的重要原因。海归调查报告对企业招聘的海归需求进行了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对海归的需求最高,需求人数占海归招聘总数的18%;其次为上海,占比11%;深圳和成都分别占比9%和5%。结合海归选择发展城市的主要原因和城市对海归群体的偏向性岗位供给情况,海归的集聚性分布特征也得到了较为完整的解释。同时,岗位供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区域吸引海归落地发展的可能性,特别是作为新一线城市的成都、杭州、郑州等,都在吸引海归方面表现不俗。

招聘海归岗位人数与海归就业岗位人数的占比情况对照(按招聘海归岗位人数TOP20).jpg

招聘海归人数占比TOP10(按城市).jpg

海归发展面临能力认可和制度创新两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