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集团:全球视野中的人才国际化

人才国际化的进程就是安踏集团不断进行企业再造升级的进程,也是推动安踏集团高速发展的进程,还是安踏集团拥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稳健实现全球化的进程。
-ANTA-
No.01
国际品牌
背后的人才国际化运营
十多年前,安踏集团就迈出了人才国际化的步伐。人才国际化是安踏集团走向未来,走向全球化和打造国际一流的体育用品集团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2019年财报中,安踏集团收益增40.8%至339.3亿元,增幅位居全行业前列,同时单独披露了FILA品牌的业绩。2019年,FILA实现营收147.7亿元,同比增长73.9%。从财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FILA中国业务增长势头十分强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009年,安踏集团与国际品牌FILA成立合资公司,运营FILA中国区业务。这家诞生于1911年的意大利品牌,即便进入中国市场十多年后的今天,也依旧保持着纯正的意大利血统。那么安踏集团在业务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如何时时刻刻体现FILA作为一个国际品牌109年的历史与文化传承?这其中离不开设计师人才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支撑。

FILA 是经安踏收购并成功运营的国际品牌
安踏集团时尚运动品牌群CEO姚伟雄自身就有国际企业高管背景,2010年任职之初就有意识的引入国际人才,并不断加大比例,拥有外企背景的国际化人才越来越多,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外籍员工也越来越多,以至FILA所有部门都有国际化人才。这些国际化人才为FILA提供了持续的“国际范”思维理念和产品设计,保持了欧洲底蕴和品位。而姚伟雄本人即来自外企并在FILA具有高度的自主权,这足以体现安踏集团对国际人才的信任和充分激发其能力的用人智慧。
“事实上从现任安踏集团执行董事兼集团总裁郑捷2008年进入安踏开始,十多年前我们就迈出了人才国际化的步伐。人才国际化是我们走向未来,走向全球化和打造国际一流的体育用品集团非常重要的一步。”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对记者强调说。

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
在创意方面如何去体现意大利百年品牌的DNA,同时又让FILA最大限度的被中国市场接受?安踏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和市场本土化,促进了中外设计师思维的交融碰撞,实现了欧洲百年品牌的气质底蕴与中国传统风格的审美叠加。不同的智慧非但没有在碰撞中相互湮灭,反而催生了更成功的创意设计,使国际设计师实现了他们最看重的专业价值最大化,他们由此更加乐意扎根安踏,探索新的创意可能。这一态势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内部开放包容文化的形成,也推动了市场对产品的高度认同,成就了FILA骄人的市场业绩。

安踏集团时尚运动品牌群CEO姚伟雄
人才国际化对安踏集团意味着,一是专业力的提升,特别是为商品力和品牌力的提升带来了国际视野和国际一流水准,二是增强了同国际品牌的竞争能力,三是为安踏集团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升级。第三点甚至比前两点更重要,因为它决定着前两个目标是否能够最终实现。
同样的国际化进程在2019年再次发生。为扩宽产品品类,进军海外市场,覆盖更多层次消费者,安踏集团于2019年成功收购全球知名体育用品集团亚玛芬集团。然后保留了Heikki Takal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职位,让其继续管理团队并继续领导公司的业务运营。这意味着亚玛芬集团的全球化运营框架不会打破,也意味着新一轮的人才国际化融合再次展开。
亚玛芬集团保留了原核心领导,且有十几个品牌,因此这种跨文化、跨品牌运营就会在同心同德的问题上提出严峻挑战。但安踏集团认为人才国际化是大趋势,也正是流动在整个企业之中的文化与理念核心。
安踏集团在团队管理与日常经营中充分尊重亚玛芬保留欧美文化为主导的权利,同时和风细雨地向亚玛芬的高层和员工输入安踏的文化、传递着安踏的理念。这家原本作风按部就班、岗位边界清晰的国际企业,开始逐步接受安踏集团以身作则的奋斗者文化和在执行中快速调整战略,快速反应、高效执行的铁军文化。“他们会主动学习集团的文化资料。用文化渗透的力量从认知、从内心根本性地改变,而不仅是用行政人事的力量去改变。”李玲说,这样的并购经营思维,其核心是保持亚玛芬的国际大牌文化传承,同时保留和发挥其既有的国际人才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