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建言:外籍人才引进、中文期刊发
两会上,科教界代表委员还提出了哪些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认为,办学经费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博士生招生规模无法满足学科发展需要等问题,导致当前地方“双一流”高校仍面临不少发展困境。对此,宋纯鹏建议,统筹谋划这部分高校的发展问题,对其释放更多的政策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璞就我国高校外籍人才引进提出建议,认为相关部门应在引智项目获批后,即下达项目拨款,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经费按申报预算执行。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秦飞表示,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秦飞建议放松对办刊主体的限制,允许大型民营科技企业、领域龙头企业和国家级研究机构、高校等申请创办科技期刊。
宋纯鹏委员:地方“双一流”高校经费不足、人才匮乏,需更多政策支持
“双一流”建设对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缩小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异意义重大。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看来,地方“双一流”高校仍然面临着不少发展困境。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主要受长期受办学经费拨款体制、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对此,宋纯鹏建议,释放更多政策空间,支持地方“双一流”高校发展。
谈及因何导致发展困境时,宋纯鹏指出,其一,长期以来,办学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二,高层次人才匮乏,且近年来,地方高校的人才状况与中央直属高校相比,差距逐步拉大。其三,博士生招生规模无法满足学科发展需要,也由此造成地方“双一流”高校科研力量薄弱,不利于学科发展和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地方‘双一流’高校的发展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双一流”建设重大国家战略的推进成效,影响着全国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因此,要统筹谋划这部分高校的发展问题,对其释放更多的政策空间,推动这部分高校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宋纯鹏说。
如何统筹谋划?宋纯鹏建议,一是加大地方“双一流”高校的宏观指导。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应通盘考虑这部分高校的发展问题,研制指导性和约束性政策,激励地方政府加大对这部分高校的经费投入力度,缓解其办学资金压力。出台实施专项重大扶持计划,整合国家相关部门政策资源,对“部省合建”高校之外的地方“双一流”高校进行重点支持。
二是将地方“双一流”高校纳入教育部管理序列。在拨款体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这部分高校纳入教育部管理序列,参照教育部直属高校管理模式,加强对这部分高校的宏观管理,使其参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相关活动,享受相关政策待遇。
三是设立地方“双一流”高校博士研究生招生专项指标。以研究生扩招为契机,参照“部省合建”模式,单列地方“双一流”高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综合考虑学校整体办学规模、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数量等因素,大幅增加其博士生招生规模,以满足其学科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
王璞委员:高校外籍人才引进政策尚需完善
当前,在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打造一支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不言而喻。其中,引进高水平的外籍人才对于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教授王璞表示,近年来,国内高校对外籍人才的引进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现有的外籍人才引进政策,以及相关管理流程已相对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高等院校对外籍人才的需求,亟待完善与调整。
王璞表示,新冠疫情期间,由于海外人才签证办理受疫情影响,高校聘请的外籍教师在申请工作签证时遇到困难。对此,他建议结合当前疫情,有关部门应适当调整签证申请时限,做好统筹协调工作,调整相关签证办理环节,及时给予高校政策指导,妥善做好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外籍人才聘请引进工作。
与此同时,以本次疫情为契机,协调驻外使领馆、地市海外人员中心和公安管理部门等单位之间的工作流程,优化外籍人才引进程序。
当前,外籍人才经费管理与使用外籍人才来华工作主要产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工薪、国际旅费、住宿费、城市间交通费、讲课费、零用费等。费用报销主要依据原国家外国专家局分别在2010年和2016年出台的《引进人才专家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外专发〔2010〕87号)和《外国文教专家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外专发〔2016〕85号)。在王璞看来,这两个文件的标准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