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人才交流 2020-05-19 12:22 的文章

烟台深化基层职称制度改革 让基层人才更有“盼

烟台深化基层职称制度改革 让基层人才更有“盼

放宽职称申报中的论文、学历限制,增设乡镇正高级职称岗位,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直评直聘”……在我市面向基层专技人员的职称评审过程中,一项项优惠政策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让基层人才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长期以来,岗位不足、渠道狭窄、标准条件高,一直是制约乡镇基层人才职称晋升的“痛点”。在市人社部门的牵头组织下,我市着力破解基层人才“晋升难”的瓶颈,逐步建立起基层高级职称评审制度,先后在卫生、农业、工程、教育等专业领域开展基层高级职称评审,有效激发了基层人才活力。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我市已有322名基层专技人员参评取得了基层高级职称,其中2人取得了基层正高级职称。

人才“留得住”

我市率先展开基层职称制度改革

作为第一批享受到基层职称改革红利的幸运儿,莱阳市高格庄镇卫生院院长王华伟感受颇深。2017年7月,原本在莱阳市城区医院工作的他主动申请“下乡”,调到离家30多公里的高格庄镇卫生院工作。

起初,家人对他的选择很是反对,认为基层工作不仅艰苦,而且发展受限制。“当时乡镇卫生人员晋升副高级职称,要和城区的卫生人员一起参加全省统一的评审,竞争压力和难度都很大。” 王华伟说。幸运的是,省里和市里的政策很快向基层倾斜,一向表现优异的他顺利评上了基层卫生副高级职称。

“待遇提高了一大截,工资涨了一千多块钱,工作更有奔头儿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大多了。”拿到副高级职称,更加坚定了王华伟扎根乡土为百姓服务的情怀和决心。

人才短缺是乡村振兴的难题。针对基层优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我省全面深化基层职称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基层职称政策倾斜,畅通基层人才职业发展道路。2017年,我市积极落实省里改革意见,在全省率先实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管理制度,在全市乡镇、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中开展基层卫生系列高级(含正高级)职称评审,开设基层卫生高级职称,增设基层卫生高级岗位380个。3年来,共评审通过基层卫生副高级152人、正高级2人,极大调动了基层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

“本着积极稳妥、成熟一个推开一个的原则,我们根据基层行业分布、人员结构等情况,先行开设了基层农业、基层工程副高级职称,启动了这两个系列的副高级评审。” 市人社局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心主任刘安鹏介绍,2019年,我市在基层卫生高级职称评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制度供给,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以乡镇事业单位和乡镇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基层职称改革试点,当年就有168名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农业、工程技术人员通过评审,取得了基层工程和基层农业副高级职称。

淡化“硬杠杠”

更注重服务乡村实际成果和业绩

蓬莱市北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连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乡镇“老农技人”,56岁的他在基层农技推广战线工作了35年,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多项荣誉奖励,不过他也有过“烦恼”:中级职称拿到手一晃20年过去了,却因论文限制迟迟没能评上高级职称。

“平时在乡镇‘跑片儿’比较多,经常去村里讲课,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给老百姓,说实在的,咱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专门搞论文。”像李连水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随着基层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评审中不将论文作为基层人员申报晋升的必备条件,对业绩贡献突出的,没有论文也可申报晋升,李连水在去年评审中顺利取得了基层高级农艺师资格。“20多年了,眼看面临退休了,能拿到高级职称确实是高兴!这也让单位里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大家干得更有劲儿了。”

结合基层实际,去年我市专门制定了《烟台市基层农业技术高级职称评价标准条件(试行)》和《烟台市基层工程技术高级职称评价标准条件(试行)》,作为申报基层农业和基层工程高级职称的依据。

“按照新的基层职称评价标准条件,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评审,我们打破原来的评价模式,更加注重他们在品德、能力、业绩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放宽了学历要求,主要衡量他们在服务三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业绩和实际贡献。” 烟台市农科院果树科学研究分院院长、农业系列高级职称评委刘学卿介绍,对于在乡镇工作30年以上的技术人员,评审中还适当降低了业绩考量。在她看来,这样的导向可以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基层创新创业,真正实现基层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衷和要求。“当然,虽然放宽了申报评审条件,但毕竟是高级职称的能力水平评价,还是要坚持以用为本、突出业绩,对只是年限长而没有实际业绩的,评审中我们仍坚持保证质量、宁缺毋滥,以引导大家真干事、干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