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杰談停本擴研:服務國家戰略培養高端人才
5月15日,從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出消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從今年起停招本科生、擴大研究生的招生數量。消息一出,引起新聞傳播業內外和社會廣泛關注。5月18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您怎樣看待清華大學“停本擴研”這個決定?
柳斌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聞輿論工作要把握大勢,“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新聞教育是新聞輿論工作的基礎,當然也是這樣。停招新聞傳播學科的本科生,是清華大學根據國家發展的總體戰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以來全球新聞輿論的新形勢而作出的重要決定。根據黨中央的部署,清華大學近年來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以服務國家強國戰略的需要和培養造就具有家國情懷、世界眼光、專業一流的各類高端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深度推進教育和教學體制的改革,此前推出的“五大書院”培養方式,就是朝著“強基礎、重交叉、促融合”的方向邁進,從體制上改進人才培養的模式。這次決定人文學科減招本科、增加研究生,也是人才培養結構上的改革探索。我認為是與時俱進、面向未來的一次大膽創新。
一是有利於提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和層次。在具有一門或幾門本科專業的基礎上,或在有新聞輿論工作實踐經驗的人員中選拔研究生,進行新聞傳播專業的教育和培養,將會大大提高新聞傳播人才的素質。二是有利於造就新聞傳播專業的“高手”。現在是“信息找人”的全媒體時代,“能寫文章會照相,拍段視頻放網上”,是大多數人都能做的事。我們要培養的“高手”,是要具備多方面知識,要能洞察和正確認識新聞事件,能夠分析和判斷新聞導向。三是有利於學科交叉、專業融合。因為現代新聞傳播領域是知識密集行業,形態創新、技術革命越來越快,國際化程度、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的領域。比如抗疫斗爭中的輿論問題,既要懂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知識,也要有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知識,更要具備國際輿論斗爭的能力和經驗,多學科融合才能完成這樣復雜的任務。所以,高端新聞人才培養要多學科交叉打基礎,多種專業能力訓練,多方面素質提高才能做到。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新聞學是不是一門專業門檻比較低的學科?
柳斌杰:這是一種誤解,或者說以前是這樣,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
三四十年前,傳播手段單一,媒體形態也不多,我們培養的目標是當記者,能寫文章、能照相、能錄音、能拍畫面就可以了。一個高中生培養幾年,完全可以勝任。加之美國的新聞學教育一直是實用技術性質的,對我們沖擊很大,基本沒有形成學科體系。所以,新聞學長期處於“有學無論”或“有論無學”的狀況。
到了互聯網、數字化傳播時代就不一樣了,新聞學作為一個引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學科,擔負傳播真理、傳承文明、記錄歷史、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責任。所以,新聞學專業的門檻那是很高的。因為,你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認識論,你要懂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學、技術和社會各行各業的基本知識,你要面對整個社會採訪、報道、評論,引導社會輿論,不具備一定的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怎麼去把握事件的虛實、真假、曲直、正誤、是非?就現代媒體形態下的專業技術來說,不但要編輯記錄下文字、圖片、視頻的內容,還必須會編導、編版、編程、編碼等等,這些都是信息技術、數字技術、智能技術方面的基本功,必然要求學生文、理、工兼修。這個學科的門檻會越來越高,但目前也是學生選擇的熱門專業之一,從近年招生情況看,吸引力非常大。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現在大學的新聞教育是不是與新媒體時代的實踐還有一些差距?
柳斌杰:是的。大概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人才培養體系不適應,大多數學校培養定位是記者,採訪技能是重點,找信息源、文字表達、攝影、視頻錄制……還有就是傳播方面的技能,而實際這些是大多數人都能做的事。而最需要的新聞判斷、信息處理、輿情分析、輿論導向、社會監督這些關鍵的工作能力,卻都邊緣化了。二是教學體系不適應,照搬照抄,教法陳舊,精力不是放在“戰場”上而是放在市場上。三是教材體系不適應,基礎學科不扎實,知識單一。相關學科不深入,一知半解。例如,新聞政治學、新聞社會學、新聞文化學大多數學校都沒有。專業學科不連貫,新聞、輿論、傳播、媒體都沒有聯系起來,基礎理論薄弱,偏重技術性。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以適應這個領域革命性變化。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您認為新聞與傳播學教育應該在哪些領域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