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发展离不开两岸区域合作

台湾经济发展离不开两岸区域合作(资料图)
作者 萧衡钟 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博士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民进党上台,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中国大陆“一带一路”的经济战略推动下,两岸经贸合作关系也在进一步发展,大陆对于台湾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在新形势下两岸要通过加强政治互信,坚持共同的政治基础;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两岸经贸合作新的着力点;要促进两岸经贸多渠道交流,积极促进两岸融合等路径来实现两岸经贸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一、两岸经贸合作的局限
自2008年以来,两岸在坚持并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前提下,开展了一系列经济、人文交流活动,两岸经贸合作迈入高速发展时期,两岸经济领域交流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启了两岸交流的新篇章。但是在2016年5月份民进党上台执政之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顽固地坚持“台独”路线,破坏两岸友好合作交流的政治基础,停止了包括大陆国台办与陆委会、海协会与海基会等官方机构组织之间的协商沟通,两岸之间制度化的沟通机制中断,重新回复到以市场为导向的交流轨道中来,两岸之间的经贸合作受制于政治上的对峙,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2016年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总额为1796亿美元,同比下降4.5%,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403.7亿美元,从台湾进口1392.3亿美元,出口同比2015年下降10.1%,进口下降2.8%。2017年由于全球经济回暖,大陆与台湾之间贸易总额为1993.9亿美元,同比上升11%,其中大陆对台出口440.6亿美元,同比上升9.1%,出口1553.3亿美元,同比上升11.6%。2016年台商对大陆投资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全年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3517项,同比增长了18.7%,使用台湾资金19.6亿美元,同比上升27.7%,但是陆资入台却受到极大限制,2016年全年陆资入台资金仅为0.1175亿,同比降低了95.6%,2017年,台湾对大陆投资以及大陆对台投资都呈现下滑趋势。
受两岸政治影响最大的当属台湾观光业,据统计,自民进党上台以来,大陆赴台游客人数减少约150万人次,台湾观光业经济损失超过700亿新台币,两岸之间经贸往来呈现不对称的双向关系,民进党采取多种措施限制大陆对台经济交流。
二、两岸经贸关系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和不稳定,在世界范围内呈现普遍性的需求低迷,国家和各地区内部需求放缓,经济增长乏力,时至今日,区域经济发展仍暗藏众多不稳定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联合其战略伙伴欧盟,推动建立《跨太平洋贸易协定》(TPP)以及迅速推动建立了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跨太平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TPP的推出表明了美国改变了其过去以往不直接参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机制构建,试图通过此举来分享亚洲国家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同时遏制放缓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阻挡中国崛起的步伐。2013年中国提出要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为沿带沿路国家提供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平台,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台湾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出路和机遇,为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带来的新的可能性。
随着两岸经济交流的不断增加,两岸之间经贸关系对台湾的影响也日益增大。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大陆的市场价值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得以充分放大,中国内地也逐渐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受益者转变为全球资源分配、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在这个过程中,大陆与台湾的经贸合作也在不断得到深化。作为充满潜力的新兴市场,中国大陆对于台湾经济的影响也愈发深刻。目前,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台湾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曾经被称作“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在进入21世纪之后,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速放缓,内部的消费和投资均出现疲软迹象,随着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蔓延,台湾岛内经济更是遭受到了重大打击,在台湾内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寻求外部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在1991年,两岸之间的贸易额占台湾贸易总额的5.8%,进入21世纪之后,两岸之间的贸易迅速上升,2002年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伙伴,这其中既有中国经济崛起内部需求增大的因素存在,也因为两岸之间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两岸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二十多年来,两岸贸易给台湾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这也使得内地成为了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而且这些贸易顺差总量大、影响大并且还在持续变大。同时台湾受困于自身地理条件和资源因素,主要依靠外向型出口经济来推动经济发展,苏子和两岸贸易的不断开展,大陆已经成为了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成为为台湾创造就业的最大外部来源。
